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

[Intro] 中國大陸後搖滾概況 by 陳郁


photo from "那些迷人的声音"活動DM


「後搖滾」壹詞最早在國內出現,應該是刊登在1998年的《音樂天堂》雜誌上的—純屬個人觀點,歡迎指正—北京的簡巍編譯的介紹文章;而之前的一年,這本雜志的6月號上已經有了Tortoise樂隊《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》的評論。當然,評論中並沒有象Simon Reynolds那樣爲他們定型,只是把他們介紹稱壹支芝加哥實驗電子樂隊,但清晰的總結出了Tortoise或者後搖滾的特徵:對「Krautrock、爵士、電子、Ambient」等元素的包容性和對傳統的「優雅的顛覆」

那一年,「惘聞」樂隊已經在大連組建,只是當時沒人想到他們10年後會成爲中國後搖滾的代表性樂隊,當然同樣是先驅的還有上海的「戈多」樂隊。今天,大連和上海成爲兩個後搖滾樂隊相對集中的區域,那些新秀或多或少都受益於他們所經曆的風格的轉型以及堅持。

在曆數完大連的「惘聞」、「梵高」、「Spiral Cow」;上海的「戈多」、「21 Grams」、「布拉格」、「Asthma Writers Union」;北京的「穿心蓮」、「Chimneycrow」、「寂寞夏日」;濟南/北京的「複仇公園與馬戲團」;蘇州的「Grace Latercome」;湖北的「花倫」和湖南的「48V」;雲南的「oNEwAY」和廣東的「沼澤」這些老將和新秀的名字後,妳會發現這種去中心化、低表情度的音樂已經成爲中國當下的搖滾 / 獨立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風景。

這僅僅說明了資詢共享社會的天下大同嗎?當然不是,同目前「後搖滾其實是一種創作理念」相對應的是,這些創作者並沒有被類型音樂拘囿 ,他們或者從藝術搖滾和即興音樂裏提煉精華;或者從Slowcore的民謠根源中吸收營養,或大氣、或優雅、或清澈、或憂鬱,在國際化和本土性兩方面進行著探索和融合。

音樂的演進需要多種理由,要了解中國後搖滾也需要多方位的去分析,比如訊息傳播方式、樂手背景、城市音樂氛圍等等,比如上海樂隊的樂手出身和城市國際化背景,比如大連樂隊對「中國氣質」的追求,比如「oNEwAY」對民族音樂的兼容,比如「寂寞夏日」和「沼澤」通過對後搖滾元素的吸收而煥發的新顔……

但這需要繼續深入用文化立場來闡釋,中國後搖滾也還沒有到需要總結和歸納的時刻,所以這裏只是選取代表樂隊作爲個案,以點到面,爲大家展示中國後搖滾目前的發展態勢。

至於其他的,那還都是「後」來的事兒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